今天起,东台人请注意这几种身体信号
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。根据《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(2023版)》,2015-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.2%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3个人中,就有1人处于糖尿病前期。
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。根据《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(2023版)》,2015-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.2%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3个人中,就有1人处于糖尿病前期。
2024-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“糖尿病与幸福感”(Diabetes and Well-being),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,而不仅仅关注血糖,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如今,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。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。但许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: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前,数以亿计的人早已处在糖尿病前期。这种状态意味着血糖水平已超过正常,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线(具体标准为空腹血糖5.6~6.9
许多人以为,想让血糖听话,只要多走几步、多跑几圈就能解决。但临床观察早已表明,血糖的平稳不在于速度,而在于肌肉的参与方式与能量代谢的持久性。稳定血糖最有效的运动,并不是快走或慢跑,而是——抗阻训练。
其实,糖尿病前期绝不是‘不痛不痒的小毛病’。它是糖尿病前夜,是身体给你的“最后一次机会”。
体检报告上,血糖就超了0.1个单位,是不是觉得“问题不大”?先别掉以轻心!这可能是身体在悄悄给你发“预警信号”。
今天跟大家分享 4 个有益健康的吃饭小习惯,只要稍做改变,或许就能帮你实现“无痛”减肥、控制血糖的目标,甚至还能预防某些癌症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清晨醒来,你感觉口干舌燥,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值显示为6.5mmol/L,正好落在“糖尿病前期”的区间。那种心情就像站在十字路口,往前一步可能是糖尿病,往后一步还能回归健康。这个选择权,正握在你手中。
它是糖尿病的“前奏”,虽然血糖水平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,但身体已然处于高风险的“警戒线”边缘,不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,心血管疾病等代谢并发症也可能接踵而至。
事件起因于一位一线医务人员、医保飞检成员,就“医保典型问题中糖化血红蛋白90天内查第二次违规认定的情况”致信国家医保局,并获得了官方的正式回复。
在中国,糖尿病早已成为公共健康的沉重负担。但许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: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前,数以亿计的人早已处在糖尿病前期。这种状态意味着血糖水平已超过正常,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线(具体标准为空腹血糖 5.6~6.9mmol/L,或 OGTT 2 小时血糖
人一上了年纪,身体的小毛病就像老房子的水管,时不时出点岔子。尤其是血糖这事儿,老百姓听得多了,反倒更怕了。58岁这个坎,很多人一查出血糖稍微高点,就慌了神,买药、吃药,甚至有人一听“糖尿病前期”这四个字,直接当成“判了刑”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她刚满42岁,体检报告上的“糖化血红蛋白7.2%”让她愣住了。她一脸疑惑地问:“医生,我没吃太多糖啊,怎么就得了糖尿病?”她并不知道,糖尿病,往往不是“吃糖”吃出来的。
“糖尿病是不是突然就得了?”“我明明不爱吃甜食,怎么也查出了血糖高?”“我才三十多岁,怎么也会查出糖尿病前期?”
“血糖高一点,没事,不用管。”“我又没糖尿病,只是空腹血糖高一点点,吃清淡点就行。”“听说国外研究说,血糖高不一定要治,别吓自己。”
近期,发表于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的一项纳入全球19个前瞻性队列研究、7.6万多人的汇总分析显示,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,10年内36.1%可逆转至正常血糖状态,仅12.5%进展至2型糖尿病,年龄、性别、种族及体重是影响转归的重要因素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
糖尿病,就像家里的老旧水龙头——一旦漏水,水管滴滴答答个不停,总让人心烦意乱。但如果你找到对的扳手、换了密封圈,咔哒一声,它就不漏了。糖尿病不是绝症,而是“生活方式病”。有些糖友,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,血糖就能像被修好的水龙头那样,“悄悄”回归正常。